更新时间:2025-08-02 04:19:50 | 浏览次数:3838
截至6月13日,全省大、中型水库可用水总量40.48亿立方米,储量充足有保证,按照6月底前无有效降雨的最不利因素考虑,可放水7亿立方米用于抗旱灌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中型水库及河道供水正常,地下水源较充沛,能够满足抗旱需求。5月下旬以来,对全省98.72万眼农田建设灌溉机井和56.85万项灌排沟渠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及时修复损坏设施,确保抗旱灌溉需要。省财政近期专门安排3000万抗旱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抗旱工作。
广东省防总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持续强化会商研判,及时提升应急响应等级,立足最不利情况,抓紧做好台风防御各项工作,全力以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完)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肩负着“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文本起草的重任。他带着一本厚厚的《中国古城墙遗址》文本第一稿来到现场,面对“城墙为何能申遗”的质疑,贺云翱坦言,自己带领团队历时五年,调研全国50处古城墙,从中华文明特质中找到了答案:城墙是中华礼制文明与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物化象征,贯穿6000余年文明史。
遗址展厅为观众呈现了汉代及其前后北京的生产、商业、墓葬情况。展厅搭建了玻璃地板以还原考古发掘现场,观众可在辽金时期的地层中看到一件陶片露出侧面,其余部分仍埋在土中;路县拥有北京地区首次考古发掘并记录的汉代井群,观众在展厅可以清晰看到大型井的形状。辽代仿木构砖室墓外陈列了形似小锅的随葬明器,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刘乃涛介绍,这是烙制面食的器具——陶鏊子,即古时的“饼铛”。
第三篇章“磅礴·辉煌”,探究长江流域引领政治思想之变革,催生经济民生之繁荣,承载文教兴邦之理想,亦开启对外交往之通途。通过展示岳麓讲堂、江南织造、策论科举、戏曲画卷等文华物证,揭示长江流域于宋元以降的文明演进及舟载交融。
七层彩纸叠剪、充满水墨意境、三维立体可感,浙江缙云剪纸技艺传承人刘夏英的作品《黄帝缙云·人间仙都》,6月1日亮相塞纳河畔的第三届法国巴黎龙舟嘉年华的非遗市集,吸引大量观众驻足观看。
据悉,该活动深入挖掘文旅消费潜力,打造文商体旅夏日消费市场新热点,推进“人气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活动现场,汉中各县区带来《薅秧歌》《汉水人家》等传统音乐与原创佳作,以艺术传情,与市民游客共赴夏日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