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4 09:03:12 | 浏览次数:7901
各地也在积极行动。例如,北京面向“老老人”等重点人群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24年建立首批10家家医创新实训基地,全市签约率达45%,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上海市卫健委方面也披露,目前,全上海累计家庭医生签约数超1100万人,常住人口签约率达45%,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超84%。
在黑龙江,超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让近300个地下管网项目升级焕新。在“两重”项目带动下,今年全国推动建设改造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城市地下管网超14万公里,城市地下管网运营管理机制不断健全。
现场大屏幕上,播放着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屠彩红的粽子教学视频。“取两张箬叶,毛面相贴反向相叠,叶柄在两侧,从靠右三分之二的地方对折成60度左右的倒漏斗形状……”视频里,屠彩红边说边示范,台下的学生们跃跃欲试。
博物馆的沉浸化、交互化,重新定义我们对知识获取和文化体验的期待。如今的博物馆,更加注重让文物“开口说话”,注重科技融入以及互动体验。AI技术正在悄然影响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迸发新活力。近年来,各大博物馆积极探索新形式,增强“博物馆体验”,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动”起来。借助AI技术,博物馆不再是单向输出文化知识的展厅,而成为激发观众参与感和创造力的乐园,使文物展示传播变成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使单向传播变成互动体验,使参观变成参与。这有效提升了观众体验,并创造了新的价值。还有越来越多“数字人”加盟博物馆,实现个性化场景适配。在河南博物院,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就能“穿越”回唐朝来一场Citywalk(城市漫游);河南博物院引进的首个数字展——《唐宫夜宴》XR(扩展现实)大空间沉浸展,千年前的盛唐风华,被立体式复刻至数字空间。博物馆通过数智赋能,从静态的展示空间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场所,以更加丰富、鲜活的方式,连接过去、现在、未来。博物馆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也让公众更能深入了解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家奶茶店,外国游客只要“碰一下”就能点单,这让他们直呼“Amazing”!来自西班牙的留学生米哈伊尔(Mikhail)表示,中国的创新速度让他感到惊讶,“我跟所有朋友推荐中国游三宝:免签、退税和移动支付”。
多所孔院“中文+”已经在路上。今年4月,位于里约的弗卢米嫩塞联邦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共建的孔子课堂升级为孔子学院,并与巴西大学国际合作集团推动20余所高校成立“河北省-巴西高校联盟”,进一步深化中文与职业技能的交叉发展。2024年,巴伊亚州立大学开设了中文语言师范专业和中文语言学士学位课程(翻译方向),填补了巴西中文师资和翻译培训的空白。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8月3日,郑钦文夺得2024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实现中国选手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也点燃了民众参与网球运动的热情,网球热度随之大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体育明星与体育经济会形成正向反馈:体育明星的示范效应会提振相关体育产业、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运动中来,大众的广泛参与则会成为“未来明星运动员”诞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