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8 10:01:00 | 浏览次数:4085
当前,我国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职业也不断“上新”,这必然推动新技能的应用,拓展了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我国累计发布72个新职业,涉及数字经济、健康养老、智能制造等诸多行业,吸纳了大量技能人才。为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对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各地积极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了更有力的权益保障。例如,上海市顺应新产业、新技术迭代更新需要,重点聚焦“3+6”产业体系,动态更新100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和33项新技能培训项目目录,对参加目录内评价且获证的人员,给予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如何加快培育新职业、激发就业增长新动能,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创新探索。
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陈溯)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当天,中国启动2025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于北京举行的主会场活动中表示,中国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取得显著成效。
最新预报显示,17日夜间,吉林北部及东部山区仍有雨雪天气,路面结冰风险增加。19日,全省大部将有小雪。吉林是农业大省,当前粮食作物已收获4000余万亩,尚未过半,气象专家提醒,应抓住18日前后短暂的晴好天气窗口,确保颗粒归仓。
抗战期间,4万多名怀揣报国信念的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汇聚在延河之滨、宝塔山下;2024年,超过4700万人次游客来到延安,沿着红色足迹,汲取前进力量。
延安的红色文化,早已突破“小众教育”的圈层,成为大众追寻精神根脉的共同选择。从四川自驾而来的退休夫妇,在延安圆了“接受红色教育”的心愿;来自黑龙江大庆的老人带着孙女走进纪念馆,只为让孩子铭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奔赴延安,印证了红色精神的历久弥新,展现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生命力。文旅赋能下,革命先辈的筚路蓝缕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产生联结。“延安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遥远符号,而成为可触、可感、可共鸣的生活体验。
杭州10月16日电(鲍梦妮 杨萤萍)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作为地质资源和地质文化大省,浙江应如何保护好以浙江流纹岩为代表的地质资源,助力人类文明赓续?
在会见国泰集团行政总裁林绍波时,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表示,希望国泰集团发挥优势,和新疆共同运行好直航航线,不断提升吸引力和可持续性。着眼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拓展双方互利合作,助力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用好新疆区位优势,积极开拓中亚等区域市场,实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