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8 20:55:00 | 浏览次数:8589
6月14日上午,水利部组织开展抗旱专题会商,分析研判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旱情形势,要求即日起,受旱地区上游黄河、海河、淮河流域的控制性水库全部进入抗旱调度模式,加大下泄流量,保障抗旱用水需求,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以及规模化养殖和大牲畜用水安全,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6月14日15时,水利部将针对河南、河北的干旱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目前维持针对山西、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甘肃6省的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两个工作组正在一线指导抗旱工作。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开发任务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和改善生态等综合利用。数据显示,从1960年以来,渭河下游发生过数余次较大洪水。
北京10月16日电 (苏婧欣 刘锡蕾)16日下午,一场旨在推动全球高校落实《未来契约》的对话活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该活动由联合国大学与联合国驻华系统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南非开普敦大学承办,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的学者与青年学生代表。
在延安,毛泽东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字,让干部战士拿起镢头开荒;又用“实事求是”四个字,让全党学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近年来,中国时频科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原子钟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实现国际领跑;世界时测量与服务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数据的依赖;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的产生与保持不仅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综合性能亦跻身国际领先行列。中国正加速构建全球技术手段最完备、安全可靠性最高的空天地一体化授时体系,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如磐石的“时间基石”。
多位南方国家学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化”迷思的打破,本质上是对“现代化多元性”的确认——现代化不是只有一种标准、一条道路,每个国家都可以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与民众需求,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在四川的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收藏着“中国环流三号”最重的单体部件中心柱。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三号”技术水平跻身国际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