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7 23:39:10 | 浏览次数:7799
随着参与网球运动的人逐渐增多,中国网球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纪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在做一个项目,在北京朝阳区规划一个‘大满贯网球文化公园’,将汇集所有大满贯要素。人们既能在此观看全球顶级赛事,也能在场地上训练和比赛。”纪宁说,这仅是一个案例,但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网球运动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专业化。作为体育产业的参与者与观察者,纪宁表示,不仅北京,全国各地网球运动设施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有岛内人士与谭主交流时指出,岛内民众对于自身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挡不住”的现实原因。台湾音乐人方文山告诉谭主,“中华文化对我而言是创作的土壤”。张方远进一步指出,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根,岛内民众有充分接触大陆丰富文化成果的现实需求,岛内文化创作者也需要与大陆同行交流合作、汲取灵感和养分的机会,这样才能源源不断获得有利自身发展的创新活力。
今年36岁的李樟煜,已经在残疾人自行车项目征战多年。2012年伦敦残奥会,他第一次实现了残奥冠军梦。接下来,从里约到东京,再到巴黎,他带着梦想破风前行,每届残奥会都有金牌入账。据介绍,李樟煜获得的各类国际赛事奖牌已有50多枚。
央视网消息:2024年火爆“出圈”的佛山叠滘龙舟漂移大赛引来了如织的人流。平台数据显示,这个端午假期,佛山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67%,酒店、机票订单量同比均增长了一倍多。“龙舟漂移”的火爆给当地带来了什么?2025年,游客们除了看精彩的龙舟赛事还能看到什么?
走进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处处可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让人眼前一亮:教室里用上了电子白板,图书馆有大型LED显示屏,教师书吧、泥工坊等一应俱全。
芒种打泥巴仗,为繁忙的耕种涂抹了轻松欢快的色彩,在集体嬉闹中缓解了劳作的辛苦。在欢乐的氛围中,“泥巴”成为情感传递的媒介,凝结着关于农耕文化的集体记忆。侗族有“土生万物”的自然信仰,打泥巴仗则通过人与泥土的亲密接触,完成了对土地的感恩仪式。充满青春气息的打泥巴仗也融合了婚俗传统,为男女青年提供了公开交往的机会。这项活动通常以家族或村寨为单位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族群认同、增强协作精神的作用。黎平会议纪念馆副馆长杨祖华介绍,作为农耕文明的活态遗存,芒种打泥巴仗在当代体现出了多方面的价值。每年这个时节都有一些在外面工作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参加这一仪式。很多游客也通过民俗活动领略了侗族文化的魅力。
社会是大课堂,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土壤。社会教育是育人全链条的重要一环,全社会都有责任参与到培育未来、创造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文化有养心志、育情操、涵养精神气质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有效开发配置好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让“国风”、“国潮”浸润广大少年儿童,使他们从小懂得“何以中国”,让中华文脉融入精神血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精神文化产品的健康与否关系着孩子们的“精神空间”和“心理空间”,对孩子们的成长影响深远。要提供更多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新媒介传播形式、有引领力和吸引力的书刊、音乐、影视、文化活动等,更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少年儿童身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需要帮助和引导他们更好辨识网络上的各种圈层、潮流现象,抵御不良信息和非法侵害,培育数字素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要协同发力,既防止和打击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网络言行,又加大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数字产品供给,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撑起健康守护伞,持续完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咨询、教育、治疗等服务,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