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7 15:33:15 | 浏览次数:0091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国家队”意识,努力以优秀作品向着艺术“高峰”不断攀登。
8月,老挝万象“天才妈妈友谊工坊”里温情满满。16名当地妇女围聚在几名中国老师身旁学习手工编织技艺。手指翻飞间,一根根普通竹条变成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精巧托盘。“第一次握着编织刀时,竹条总在掌心打滑,连最基础的编法都磕磕绊绊。”来自万象省的学员苏达蓬说,在中国老师的帮助下,她不仅学会了原材料甄选、工具使用、编织技法等,更打开了创业的新思路。“我要把这些宝贵技能带回村寨,教会更多姐妹,让大家靠手艺实现家庭增收。”苏达蓬说。
兰州和乌鲁木齐之前都只有一条跑道,因起降架次多,乌鲁木齐一直是国内最繁忙的单跑道机场之一。扩建后可以极大缓解这几座机场的现有压力。
在广州邓山村,1800多棵乌榄郁郁葱葱。该村成立了乌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经营管理的模式,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并推出乌榄文化节、古树文创产品,形成“种植-加工-旅游”全链条,每年为该村带来500多万元的经济收益。
朱非林在学术研究中有一个特别的坚持——公开分享自己的代码。早在2017年,他就将防洪决策的模型代码公开,美国、印度及国内的学者纷纷与他联系,在他开发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推动了整个方向的发展。“水利行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不应该有围墙。”朱非林的想法很简单,一项技术只有被更多人使用、检验和完善,才能发挥更大价值,更快推动整个行业进步。个人的工作如果能给其他研究者或工程单位带来启发和帮助,其意义就远超一篇论文本身。
童年时期电视屏幕上的一幕幕画面,在朱非林心中种下了一颗特殊的种子。洪水波涛汹涌的场景,军民一心协同抗洪的壮举,深深烙印在这个少年的心底。“当时我就想,将来自己长大了,能不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为抵御洪水做出自己的贡献。”正是这个朴素而坚定的愿望,指引着朱非林在2010年报考了水利领域享有盛誉的河海大学。
国庆中秋假期,在北京,30余组家庭在假期首日走进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馆区,开启“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学活动;在延安,19座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星罗棋布,各地游客参观红色地标,领略革命老区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