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9 19:21:32 | 浏览次数:7757
今年3月,安平镇樟桥村村民望着因电排功率不足而用水告急的300余亩农田心急如焚。县委巡察组在走访中捕捉到这一民生痛点,立即启动“立行立改”机制,联合农业、水利部门整改,7天内完成电排功率从7.5千瓦到18.5千瓦的升级改造。
从生活到就业,从物质到精神,让残障人士能畅行、畅享于城市,是浙江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一步。浙江助残事业的蓬勃发展,亦是中国营造促进残疾人平等共享发展环境的生动案例。其不仅是坡道、盲道与扶手的堆砌,更是对每个个体尊严的尊重。也唯有接纳差异、携手同行,才能创造更包容、美好的社会。(完)
转折点始于“金融特派员”制度创新。政府搭建的银企对接平台,通过企业画像精准匹配融资需求,一周内为该企业完成千万级贷款审批,助力企业建成智能化生产线。
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既事关安全又涉及民生,是今年“两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各地管网改造进入施工高峰期,城市“生命线”加速焕新。
浙江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不仅局限于贸易,文化与教育等领域同样频繁互动。当前,浙江和中东欧国家建立了60对友城关系,去年有将近3万浙江人赴中东欧,有1.8万中东欧朋友来浙江旅游、访问。浙江全省有42所高校与中东欧国家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地方之间文旅交流活动不断拓展,中东欧国家的文化节、艺术展、旅游推广等日益走入浙江民众生活。
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走向“世界超市”;福建晋江,从“贴牌代工”到“品牌出海”;深圳华强北,从“中国电子第一街”迈向“全球硬件创新创业中心”……40多年来,民营经济体量规模与日俱增、作用地位越发凸显。
晨光微熹,站台的闸门缓缓升起,菜农们肩挎满载新鲜果蔬的竹编背篓,步伐匆匆地奔赴新一天的营生。令人倍感温暖的是,地铁站的安检员们早已熟知他们的行程,主动开启便捷通道,让背负重物的菜农们能快速通行。为契合菜农背篓的特殊装载需求,地铁方面专门打造“背篓专线”,重新规划车厢布局,拓宽站立空间。同时,站台地面喷涂了醒目的绿色脚印标识,像无声的向导,指引着菜农队伍有序前行。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暖心举措,让每日穿梭于城市间的菜农们,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