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3 21:16:45 | 浏览次数:1630
当前,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日益丰富,深刻改变了原有的经济业态,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谱写新的人文图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需要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大胆实践、不懈探索,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充足养分,提炼出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取得更多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让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此基础上,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握当前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入挖掘各类有益的文化资源,以“文化+”贯通科技、旅游、制造、消费等千行百业,不断延伸人文经济的应用场景和空间载体,持续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在推动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底蕴、内在张力和能量储备,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空间、组织活力和质量效益,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据成都车站介绍,4月30日13点以后从成都出发的车票几乎全部售罄。5月1日车票预售情况如何呢?记者从成都车站获悉,截至17日上午9点50分,成都车站往绵阳、广元、黄龙九寨方向动车票已售罄,内江、自贡、重庆方向5月1日19点后的列车有少量余票,西安方向18点后的列车票额充足,昆明方向还有少量余票。
历史上,中马人文交往的佳话不胜枚举。从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到近代华人“下南洋”,都见证了双方世代友好。如何为“这艘从历史长河中驶来的友谊之船再添动力”?两国领导人共识很多。其中,支持开展“儒伊文明对话”颇受关注。有分析称,在全球冲突不断、文明隔阂加剧背景下,中马这一共识为全世界作出表率,将推动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此外,两国以签署互免签证协定为契机,深化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将让中马人民心灵更加契合,夯实打造新的“黄金50年”民意基础。
北京4月18日电(记者 上官云)记者从主办方获悉,近日,2025《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活动周”在北京举行,20位读者受邀来到《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地参观,探讨与文学相关的话题。
北京4月17日电 (记者 阮煜琳)“在2013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中国京津冀区域在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六成的同时,PM2.5(细颗粒物)的浓度下降了六成以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其中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说。
杭州4月18日电 (祝晓艳)从中国新能源车到国产美妆,近几年,国货频频“出圈”,这其中体现的不仅仅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源自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是新时代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厚积薄发的体现。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王军发现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货物贸易一直保持顺差地位,且顺差在近年来仍呈扩大态势。而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几乎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近两年有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