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5 04:55:09 | 浏览次数:7492
个体的成长史,本质上是对抗极限的斗争史。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中遭遇的困境,恰似长跑中的“极点”:190次提取实验失败,实验室设备简陋,科研人员健康受损。但正是这种近乎窒息的困境,激发出科学家突破桎梏的决心。他们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改用乙醚低温萃取法,最终在191次实验中成功提取青蒿素。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不仅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更印证了个人在极限状态下突破自我的可能——当原有的呼吸方式无法支撑前行时,唯有创新求变,才能获得新生。
2025年六五环境日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特别推出时政微纪录《美丽中国我先行|惠此乐土》,看美丽中国建设成果如何造福于民,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6月1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陈政高同志多位亲友处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部长、党组书记陈政高同志,因病于2024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曹伯义:我希望下一代的交流能更加普遍和深入。不过,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挑战。当互联网发展起来时,一些人非常乐观地说:“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成为好朋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确实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沟通,但它们也有糟糕的一面,有时并没有促进相互理解。因此,即使技术发展,我们也应继续保持理性沟通,推动良性的文化交流。(完)
材料一即来自同卷阅读II文本一《鼓书艺人》,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温情;材料二来自艾青名篇《我爱这土地》,以“嘶哑的喉咙”隐喻苦难中的呐喊与不屈;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通过“带血的手”与“起来”的姿态指向集体抗争与民族新生。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交织,共同建构起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奔走呐喊、救亡图存,再到振兴中华、民族自强的叙事背景与阅读语境,为考生提供多维度的立意空间,引导考生在理解材料内涵、获得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积累与感悟进行写作。考生可以从审美体验出发,思考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形成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体认。
伦敦6月6日电 (记者 欧阳开宇)苏格兰议会“哈密尔顿-拉克霍尔-斯通豪斯”选区补选6日揭晓结果,工党候选人罗素击败苏格兰民族党和英国改革党候选人,夺取关键席位。
郑州6月6日电 (李贵刚 王宇)记者6日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5年河南省六五环境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省多方施策为黄河“清废”,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达到Ⅱ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