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4 22:18:06 | 浏览次数:0389
首届博物馆季启幕,首都博物馆“峇峇娘惹的世界”勾勒海上丝绸之路社群发展脉络,考古遗址博物馆“汉风轪华”复原千年西汉美学,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沉浸式数字技术开启青铜之旅引爆观展热潮。
从贺兰山东麓到燕山脚下,从黄河之滨到永定河畔,银川与北京这两座跨越山川的城市,在这个端午假期,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来了一次“双向奔赴”。
来自尼泊尔的阿思势(Ashish Maskay)医生是上海市血液中心外籍志愿者队Bloodline的队长。他和团队致力于向在沪外籍人士宣传无偿献血,如今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加入了献血行列。阿思势医生表示:“献血不仅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资深网球爱好者张先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原来就不好预约的网球场,在郑钦文夺冠后,更不好约了。”他说:“我经常打球的球馆最早预约时间是提前一周的早上七点,但是现在到点就秒没,手一慢就显示预约完毕。”
29日0时30分,随着调度命令下达,江村地区9个站场接触网准时断电,百余名作业人员头灯齐亮,在雨幕中织就一片“光明网”。梯车组、登杆组、检修组密切配合,展开立体化作业。高空作业人员在10米高的湿滑电杆上调整姿态,采用“抬腿勾脚、双扣紧锁”的特殊登杆法,确保每一步都稳如磐石;地面人员紧握麻绳,按照“三圈双结”标准加固梯车,在泥泞轨枕上为高空作业搭建安全平台。
拨浪鼓、纸风车、七巧板、皮影戏……步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我们这样长大——中国各民族的养育、玩乐与成长”展厅,如同乘坐上了“时光机”,160余件(套)藏品展示着各民族迎接、抚育新生命的物质准备与文化实践,唤醒了观众的童年记忆。
社会是大课堂,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土壤。社会教育是育人全链条的重要一环,全社会都有责任参与到培育未来、创造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文化有养心志、育情操、涵养精神气质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有效开发配置好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让“国风”、“国潮”浸润广大少年儿童,使他们从小懂得“何以中国”,让中华文脉融入精神血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精神文化产品的健康与否关系着孩子们的“精神空间”和“心理空间”,对孩子们的成长影响深远。要提供更多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新媒介传播形式、有引领力和吸引力的书刊、音乐、影视、文化活动等,更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少年儿童身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需要帮助和引导他们更好辨识网络上的各种圈层、潮流现象,抵御不良信息和非法侵害,培育数字素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要协同发力,既防止和打击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网络言行,又加大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数字产品供给,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撑起健康守护伞,持续完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咨询、教育、治疗等服务,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