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09 11:05:43 | 浏览次数:6456
为何选择以昆虫为对象?他表示,一方面,昆虫比较常见,相对来说发现的“门槛”低,可以随手拍。另一方面,在上海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鸟类等生物有比较清楚的名录,而昆虫的名录很少且不完整。
在上海静安区大宁商业广场中央广场的舞台上,静安寺小百花越剧团平均年龄9岁的“小梅花”得主们惊艳开嗓,水袖如云间,小身躯尽显大将风范;锣鼓声响,静安淮剧艺术中心的师徒同台献艺,周筱芳流派传人沉稳苍劲,“95后”弟子唱腔清亮如裂帛;北站少儿京剧团的孩子们以《野猪林》点燃全场,稚嫩却凌厉的招式间,武魂精魂在“10后”手中舞出银河;在青年昆曲演员的演绎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杜丽娘,有一种“为爱勇敢”当代女性独立范儿;快闪舞台上最闪亮的当属静安戚毕青年越剧团,这群由白领组成的“斜杠演员”,用专业级的唱腔和身段证明:传统文化传承是青春的交响。
本次活动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科技赋能、非遗保护”等内容,通过“乐舞非遗·戏趣千年、数字非遗·智启未来、舌尖非遗·时代传承、遗珍市集·匠造万象、指尖非遗·中俄艺展、非遗东极行、云上非遗”等形式,多形式、多角度展示黑龙江省在非遗传承、保护、发展上的新场景、新模式、新理念。(完)
佳木斯6月14日电 (记者 姜辉)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黑龙江省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华夏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启幕。中外游客现场听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赏鱼皮、桦树皮制品,尽情感受非遗的魅力。
上海6月14日电 (记者 陈静)在中国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首届“申活集”文物文创巡回市集14日走进上海杨浦区大学路街区,瑰宝荟萃的文博场馆遇上创新街区,集结了上海代表性文博机构、文创品牌,为市民游客构建“文化消费+技艺传承+科技交互”的城市文化体验空间。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资深网球爱好者张先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原来就不好预约的网球场,在郑钦文夺冠后,更不好约了。”他说:“我经常打球的球馆最早预约时间是提前一周的早上七点,但是现在到点就秒没,手一慢就显示预约完毕。”
非遗展销区里展示了鱼皮画、桦树皮画、秸秆画等手工艺品。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桂荣告诉记者,“今年用掐丝珐琅的工艺和鱼皮制作技艺的工艺相结合,创作出鱼皮掐丝工艺作品,深受游客喜爱,将来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