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1 20:09:32 | 浏览次数:0746
美籍华人鲁照宁本次向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114件(套),包括报纸、杂志、历史照片,以及日本无条件投降特制纪念纱巾、纪念信封、明信片等,其中的多份英美刊物以第三方视角详细记录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一份1938年6月2日出版的美国杂志,在第12页至15页刊发长篇纪实报道。该文由约翰·马洛尼根据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的口述撰写,其中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惨案:“老人、婴儿,乃至腹中胎儿,无一幸免……”“烧焦的尸体遍地都是,有些地方堆叠得有六七层甚至八层高……回望城内,眼前是一片混乱景象:到处是尸体、扭曲的汽车底盘、沉默的炮口、散落满地的炮弹和子弹壳,以及浸透了鲜血的被褥捆”。
让众多观众动容的是,一个巨型动态灯箱矩阵,由5098张抗战照片组成,通过灯光切换,静述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共计14年、5098天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抗战史诗。
贝石涛说,早在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时,父亲曾见证过日军的暴行。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深感震惊。卢沟桥事变后,他第一时间赶往前线救治伤员。
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美军的行为令杰弗里·格林颇有感触。1942年4月,美军发起袭击东京的“杜立特行动”。返航途中,飞行员因油料不足在中国东部的日占区跳伞,其中8人被俘,3人被处决,但有64人被中国民众救起,回到大本营。此后,日军用枪炮、生化武器、炸弹屠杀中国老百姓,目的是告诉中国人,如果敢救美国人,后果就是杀无赦。但是,此后三年,一旦有美国飞行员在敌占区被击落或迫降,只要没有立即落入日军手中,总能得到中国人民营救。
说年轻,是因为它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在百年老港林立的中国海岸线上,这座1982年才开工建设的港口,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石臼小港”到国际枢纽的跨越。
桂林与太原两座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此次展览实现了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桂林的观众在欣赏北朝隋唐文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丰富了自身的文化视野。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两地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