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3 17:12:58 | 浏览次数:5979
在该公益项目的推动下,一些乡村学校的科学教育有了新抓手、新亮点。河南省嵩县鹤鸣小学党支部书记程小飞老师,全程主导“微型博物馆”的申请、布展及科技节组织等工作,并且主动担任博物讲解员。他结合河南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地域文化,以收到的“古代铜车马模型”为例,向孩子们讲解古代车马制度: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展示了周天子的六匹马拉车,而微型博物馆的四匹马拉车对应诸侯规格,大夫用三匹马,百姓多用一至两匹。“这些展品就像连接古今的桥梁,当孩子们发现课本里的历史知识能在‘微型博物馆’中触手可及,他们对科学和文化的探索欲就被点燃了。”
随着参与网球运动的人逐渐增多,中国网球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纪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在做一个项目,在北京朝阳区规划一个‘大满贯网球文化公园’,将汇集所有大满贯要素。人们既能在此观看全球顶级赛事,也能在场地上训练和比赛。”纪宁说,这仅是一个案例,但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网球运动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专业化。作为体育产业的参与者与观察者,纪宁表示,不仅北京,全国各地网球运动设施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博物馆的沉浸化、交互化,重新定义我们对知识获取和文化体验的期待。如今的博物馆,更加注重让文物“开口说话”,注重科技融入以及互动体验。AI技术正在悄然影响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迸发新活力。近年来,各大博物馆积极探索新形式,增强“博物馆体验”,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动”起来。借助AI技术,博物馆不再是单向输出文化知识的展厅,而成为激发观众参与感和创造力的乐园,使文物展示传播变成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使单向传播变成互动体验,使参观变成参与。这有效提升了观众体验,并创造了新的价值。还有越来越多“数字人”加盟博物馆,实现个性化场景适配。在河南博物院,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就能“穿越”回唐朝来一场Citywalk(城市漫游);河南博物院引进的首个数字展——《唐宫夜宴》XR(扩展现实)大空间沉浸展,千年前的盛唐风华,被立体式复刻至数字空间。博物馆通过数智赋能,从静态的展示空间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场所,以更加丰富、鲜活的方式,连接过去、现在、未来。博物馆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也让公众更能深入了解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十二届四川省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有多个重要议题,包括“学习中央科技委员会有关会议精神”“审议《省委科技委员会工作规则》等文件”。
在此背景下,新伟托育服务中心新增了150个托位。园长肖丹介绍说,中心建筑面积4233平方米,可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托育服务形式,更好地为远近芳邻满足多样化的入托需求。
据大连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专交会将围绕专利转化组织展览展示及各项活动。在开幕式上同时举办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届时,线上线下将同步举办展览展示,线下设中国专利奖展区、主题展区、重点产业展区、专利技术展区、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展区、地方产业园区展区、地理标志展区、工业品外观设计及消费品展区共八个展区,同时开通的专交会线上平台,与线下共同展示,信息共享。
“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完备,服务也很到位。”赵秋宝深有感触。他在视频中讲述了自己日常在广州坐地铁出行的经历,“从地铁区庄站到板桥站,一共17站,经过两次换乘,10位工作人员的接力帮助、无数乘客的热心引导,我的出行很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