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13 13:31:43 | 浏览次数:6096
对西北城市来说,机场的作用尤为重要。西北不沿海,也没有内河航运。依托铁路和机场打造枢纽,形成开放门户,无论对区域还是全国而言,都具有经济与战略的双重意义。
禹成炎期待未来非遗能借助更先进的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为消费者创造沉浸式的非遗体验。“希望电商平台能够为非遗产品提供更优质的展示和销售渠道,通过精准的推荐算法和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将非遗产品推送给消费群体。”
一代代研究员们用青春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以科技赋能锚定“全国育种制种基地”目标,通过构建四级产业体系进行种源攻坚。最终,随着投资3.81亿元的定西宽粉生产线落地,渭源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3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300元。
出于对非遗的热爱,扬州大学的徐烨舟收藏了不少非遗手工艺品。在苏州博物馆,她将一把苏绣绢扇收入囊中;江西景德镇之行,她挑选了青花瓷盘和珐琅花瓶;在江苏宜兴,她又忍不住选了一套紫砂茶具带回家。
自2023年起,实验室创办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先后在合肥、黄山连续举办两届在国际航天界,“天都会议”正在产生重要影响。
非遗“破圈”离不开青年的喜爱,以及新生代传承人的接力。当非遗元素悄然融入生活,其衍生产品的推广和发展也面临一定的挑战。中青校媒调查发现,一些受访者从未体验过非遗相关产品的原因包括产品价格过高(51.30%),对非遗不了解、缺乏兴趣(45.82%),实用性不足、不符合现代需求(35.45%),缺乏吸引力或创新设计(21.61%)等。与此同时,受访者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诸多期待,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期待增加相关产品种类和实用性(70.41%),降低价格、提高性价比(62.95%),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的推广方式(55.14%),开展更多互动体验项目(45.30%),挖掘更多非遗故事并进行传播(41.32%),加强创意性开发(36.90%)等。
“我们的产品主要用于道路交通标志牌、高速路标、安全警示牌等领域,具有高反光性、耐久性强等特点。”崔胜喜介绍道,2023年,在六安开发区的支持下,她将生产基地落在了园区里。目前,崔胜喜的光学膜生产基地已经投产,预计今年产值将近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