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4 10:21:43 | 浏览次数:0668
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 张素)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情形并不鲜见,且侵权方式手段表现出更多的隐蔽性、复杂性。中国最高人民法院12日对外发布典型案例,涉及惩治人被“挂”、脸被“卖”等内容,旨在强化人格权司法保护力度。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小明首次与来自越南的选手组队参赛。两人起初在语言和工作习惯上存在差异,但很快建立了默契。“我负责编程,他负责组装和测试,最后我们协作完成项目并获得了优异成绩。”小明说,“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技术无国界,沟通能跨越文化。”
会议回顾总结了2024年度杭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创新实践城市之窗建设情况,通报了2024年度“之江同心·新耀杭州”精品同心荟。
瞄准脑科学前沿领域,由电子科技大学牵头建设的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加快脑科学的相关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在该实验室研究员Shahwar Yasir看来,“联合实验室让多个国家科研力量联合起来,瞄准同一个目标推进创新研究。我们非常期待在此次大会上,与各国嘉宾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探讨未来机遇。”
6月10日,以“汇聚网络正能量 引领时代新风尚”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安徽合肥开幕。与会嘉宾表示,网络是精神文明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广阔舞台,为文化创新和繁荣打开了巨大空间。要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充分激发网络文化发展活力,改革完善网络空间治理制度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好学重文的网络文明环境,让广大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卢慧玲介绍,五年来,北京推出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等首创政策,落地全国首个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启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促进创新要素集聚。
共话网络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生的美好未来。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已成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重要载体。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就是在进一步深化交流互鉴、广泛凝聚共识,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此次分论坛,中外嘉宾围绕“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民心相通,大道同行”等议题,分享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新实践、新成果,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