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1 21:16:08 | 浏览次数:2984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上肩负重要使命。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5月17日至19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集中展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如何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社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坚守初心,坚持博物馆的公益属性,确保博物馆传承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宗旨不变,确保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宗旨不变。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资源,要坚持“保护第一”。现在,我国博物馆一年修复文物藏品达9.8万多件(套),有效改善了文物健康状况。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文物损毁事件时有发生,保护工作依然繁重艰巨,尤其是大量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分布在县域,比较分散,管理困难。2023年11月起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摸清“家底”,将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纳入大数据管理,实现从重点保护到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充分发挥博物馆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通过教育和研究活动,让馆藏资源转化为观展收获,让博物馆这所“大学校”更有吸引力。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涛出席开幕式并表示,培养高端翻译人才,要以创新为导向,各个DTI(翻译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可借鉴“科技小院”“订单式”培养计划等,探索差异化、精细化的培养模式。要坚持系统思维,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可以搭建机制性的合作平台,以翻译项目为支撑开展联合培养,通过共培双师队伍、共研实用案例库、共创特色课程等合作方式,构建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匹配、双向融合的工作机制。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当我们谈论博物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签约仪式上,七台河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涛介绍说,七台河共为国家培养出杨扬、王濛、范可新、杨婧茹等14位短道速滑冬奥和世界冠军,拥有国际一流室内冰场、国家冰上训练基地、运动员公寓,已成为“全国短道速滑精英联赛”首站赛长期赛址。希望与各位企业家在优化赛事运营、打造赛事品牌、升级景观景点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绘就冰雪体育圣地朝觐新胜景。
成铁商旅公司西南铁旅负责人兰佳文介绍,自2021年“熊猫专列”旅游产品推出后,西南铁路已先后打造出“熊猫专列·安逸号”“熊猫专列·什邡号”“熊猫专列·成都号”三代系列产品,开行贵州、云南、山东、新疆、甘肃、黑龙江等30多地,游客涵盖国内和海外游客近3.5万人次,成为“文旅+交通”融合发展的一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