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7 07:21:50 | 浏览次数:1613
在文化市集环节,奥运冠军王丽萍与中外青少年共同体验书法艺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此外,中外青少年还沉浸式体验了风筝制作、脸谱绘制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加深了友谊。
近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立足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分区分类指导,细化实化措施,确保夏播作物种足种满,奠定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中原大地,铁路部门将非遗文化和乡土滋味搬上飞驰的列车。餐车非遗展台前,栾川槲包技艺传承人手持青褐色槲叶,向旅客演示祖传技法。旅客李先生一边记录一边感慨:“粽子也可以不用苇叶包,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社会是大课堂,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土壤。社会教育是育人全链条的重要一环,全社会都有责任参与到培育未来、创造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文化有养心志、育情操、涵养精神气质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有效开发配置好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让“国风”、“国潮”浸润广大少年儿童,使他们从小懂得“何以中国”,让中华文脉融入精神血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精神文化产品的健康与否关系着孩子们的“精神空间”和“心理空间”,对孩子们的成长影响深远。要提供更多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新媒介传播形式、有引领力和吸引力的书刊、音乐、影视、文化活动等,更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少年儿童身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需要帮助和引导他们更好辨识网络上的各种圈层、潮流现象,抵御不良信息和非法侵害,培育数字素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要协同发力,既防止和打击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网络言行,又加大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数字产品供给,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撑起健康守护伞,持续完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咨询、教育、治疗等服务,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
正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31日也将多彩的非遗项目与传统端午习俗相融合。普通的竹条、丝线变成了承载文化记忆的节日礼物。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与体育宣传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高端智库骨干专家、广州体育学院教授曾文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体育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以体育赛事表演为杠杆,能撬动城市基建、旅游、文化等,激活体育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能级提升,而这个杠杆的原动力主要是运动员尤其是明星运动员。
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刘文文)6月1日是端午假期第2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消息,当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1264万人次,环比下降7.9%,同比(与去年端午假期第2日相比,下同)增长6.2%。其中,铁路客运量预计1180万人次,环比下降34.9%,同比下降5.5%。公路人员流动量预计19809万人次,环比下降5.7%,同比增长6.4%。水路客运量预计100万人次,环比增长4.3%,同比下降4.6%。民航客运量预计175万人次,环比下降8.4%,同比增长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