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8 11:32:25 | 浏览次数:4758
郝玥发现,随着体验式文旅的宣传做得越来越好,很多年轻人在旅游中更愿意体验沉浸式的项目。但她觉得,目前一些相关的主题乐园在流程设置和整体NPC质量的把控上还有待提升,她也希望景区多挖掘当地民俗,让游客更多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如果有更多有特色的当地小吃,或是跟当地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创周边会更吸引我。”
“‘澳门·横琴艺墟’作为琴澳携手合作‘一节两办’的品牌文化活动,今年已步入第三届,从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成熟,见证了琴澳文化交流融合的坚实步伐。”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局长冯方丹表示,合作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澳门的文创人才创造更多机会,培育更多优秀文创品牌,助力合作区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
近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立足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分区分类指导,细化实化措施,确保夏播作物种足种满,奠定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博汇股份被要求补税5亿元,则是因为公司生产的重芳烃衍生品被税务部门认定需要按照重芳烃缴纳消费税,博汇股份对此不认同,最终是否补税、如何补税等仍有待税企双方良性沟通。
将城市文化资源有序引入乡村、与本地民俗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增强乡村社区的文化认同与内在凝聚力。当前,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文化资源下沉,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通过文化供给侧改革撬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与乡村社会活力重塑。以贵州“村BA”为例,这一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乡村篮球赛事,已逐步成长为全民参与、广受关注的文化品牌,赛事期间吸引大量城市游客与流量资源向下延伸,带动住宿、餐饮、文创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拓展了村民的收入来源。2023年,以“村超”“村BA”为代表的乡村文化赛事显著拉动旅游经济,贵州省全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9.2%和41.2%。实践表明,文化产业的城乡融合正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9日下午,采访团一行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一、二、五区,深入店铺点位,领略这个“世界超市”的精气神,感受“买全球、卖全球”的热闹劲。
数字技术是推动城乡要素高效流动的重要工具,更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近年来,各地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乡村落地应用。在山东寿光,当地依托“智慧农业大脑”平台,实现了农田实时监测、智能灌溉与远程操控,推动蔬菜大棚向“绿色车间”、农业园区向“数字工厂”转型,物联网应用率超过85%,劳动生产效率提升超过一倍,农业组织方式与生产效能实现质的跃升。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拓展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空间。在电商渠道方面,寿光与电商平台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打造区域电商平台,融合短视频、直播等新型营销方式,推动5000余种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近年来,寿光农产品直播销售额保持快速增长,数字经济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可见,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度与响应力,更打通了城乡之间信息、资源与市场的流通路径,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